虎頭鞋虎頭帽、木版年畫、古琴、唐流彩、剪紙等在西安傳承千百年的技藝走進陜西省圖書館高新分館,在書籍之間綻放屬于根植于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2月18日,陜圖存真·和美非遺新年展完美落幕。眾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表示,此次非遺展覽走進圖書館,不僅向讀者們傳播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次非遺知識的分享會。
中國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與多元的生活美學自古以來就在細微之處展現(xiàn)中國人的智慧。今年春節(jié),是第一個榮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的非遺之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正在成為成為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在新的時代繼續(xù)閃耀文化之光。
1月1日起,陜西省圖書館高新分館內(nèi)秦腔臉譜、唐三彩、木板年畫各顯風采,精致絕倫的剪紙剪出了長安唐詩的風韻;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和澄城刺繡布藝盡顯關中地區(qū)民間文化的審美觀念;古樸別致的泥叫叫、關中浮雕彩塑、古琴、板胡、二胡……展覽期間,這些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著每一位讀者,讓人們觸摸非遺、感受非遺,感知與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對話的過程。
此外,在二層特別設立的非遺文獻展依托陜西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豐富的館藏文獻,包括非遺申報書、非遺名錄圖典、非遺實物等,猶如一部無聲的紀錄片,記錄著非遺項目的誕生與發(fā)展,展示陜西省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
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帆告訴記者:“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我們不但要堅守傳承的本質(zhì),更要深耕其文化的精髓,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鋪墊好傳承的根基,成為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文化源泉。我們還要武裝我們自己頭腦,跟上這個時代的列車,與當代社會融合共生,拓展我們的朋友圈,壯大我們的傳承圈。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我們共生的方式,希望我們砥礪前行,共享美好的傳承未來?!?/p>
編輯:呼樂樂